,如何区分中医所说的“温燥”和“凉燥”?

来源:


秋天主燥,燥邪为时令主司,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感受到秋燥给机体带来的伤害,比如口鼻干燥、干咳少谈、皮肤干燥等常见的症状。面对秋燥的侵袭,有些人选用滋阴润燥的方法,有些人又选择温补润燥的方法,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润燥”方法呢?


我们知道,秋燥侵犯人体,通常会给人体带来两种伤害,一种是燥邪伤津;另一种是燥邪伤肺。秋燥伤津,可以导致人体出现津液亏损的情况,进而使得机体表现出皮肤干涩皲裂、口唇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状表现。秋燥伤肺,使肺津受损,肺失宣降,故而诱发机体出现呼吸道疾病,其中最为典型的症状表现就是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疾病。

临床当中对于燥邪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要想取到较好的润燥效果,首先就要分清温、凉。通常情况下,初秋气候偏热多见温燥,而深秋气候偏凉多见凉燥。南方秋天热气依盛,多为温燥,北方秋天暑热已退,多为凉燥。


燥邪的“温、凉”之分,除了与气候、地域有关之外,与人体本身体质禀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体阳虚的人,日常多表现为体寒、怕冷,感受到燥邪侵袭之后,多表现为凉燥;反之,平时素体健壮,火气旺盛的人群,在感受燥邪之后,往往会表现出温燥。

简单来说,所谓温燥为燥邪兼有火热,而凉燥为兼有寒气。同样是燥邪侵袭引发的干咳,温燥多表现为痰黏或少痰,而凉燥则表现为咯痰清稀。同为口渴,温燥的患者喜欢喝冷饮,而凉燥的患者喜欢喝热饮。温燥患者的舌苔薄白而燥,舌尖红赤,而凉燥患者的舌苔多薄白而干,舌质淡红。



临床中温燥与凉燥应区别对待,否则越治越燥。

对于温燥,饮食养生侧重甘凉濡润、润肺生津。如食用沙参玉竹老鸭汤:取玉竹30g、沙参30g、生姜2~3片、老鸭半只、盐适量。先将锅中加入适量冷水,放入鸭肉,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煮一会,撇去表面的油。把洗净的沙参、玉竹、姜片放入,再加入一点料酒,再用小火煮一个半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对于凉燥,饮食养生侧重温润、补肾益肺。生活中可以食用芝麻甜杏茶:取黑芝麻250克、甜杏仁50克,白糖、蜂蜜各50克。将黑芝麻炒熟研末,甜杏仁捣烂成泥,与白糖和匀后隔水蒸1-2小时,晾凉后即可。食用时可适当加入蜂蜜一起服用。


除了食疗,也可以选取足底涌泉穴进行揉按,可以起到一定的温润、补肾、益肺的功效。另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以增强机体应对自然变化时的耐受力。


内容转载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