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秋分的幸福,莫过于尝口桂花香

来源:方太
方太

本文约1800阅读全文约需4分钟




在所有的季节中,我最喜欢秋。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来说,秋天的真正到来,是以秋分这个节气为时间点的。在这一天,太阳抵达黄道180度,直射赤道,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了十二个小时。
这是我们初中时学的地理知识,不过我们的老祖宗表达得更加言简意赅,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你看,这理解多到位。这得益于古人很早时候就开始观察天象和物候了,毕竟那时候以农为本,生活的一切都要靠老天爷赏饭吃。


一开始,古人是从“物候”入手的。什么是物候呢?说白了,就是自然界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这是最容易观察和感受到的。我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里面就有物候的详细记载,比如它里面说到一个词“雁北乡”,大雁感受到了北方的阳气,开始从温暖的南方向北方迁徙,说明最冷的日子已经过去,北方马上就要回暖了。
不过,这样的判断方法还是太简单了,随着农业的进步,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有一小撮聪明人创造性地利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也掌握了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规律。
这个时间点,大约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前。不得不说,这真的很了不起。


秋色十分美好,我们还是知道,好景不长了,秋分的到来,预示着秋后寂寥的开始。“暑褪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过了秋分,黑夜逐渐变长,入夜了之后寒气也变得重了,中午热,早晚凉,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养生,调理身体,少熬些夜,这样才能为来年春夏的生长积蓄能量。
不过这气候的变化,恐怕没那么容易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秋天到来的信号,是在街边、在巷角,那满面扑来的阵阵桂花香。我想,这是大多数人关于秋天最直接的记忆。
我求学、工作在杭州。每年秋天,每年桂花开时,杭州人就喜欢去西湖南边的满觉陇赏桂花。那是由南高峰和白鹤峰夹峙成的一条山谷,沿途共种满了七千多株桂花树,秋分一过,满山的桂花便被秋风吹得香气四溢,吹得飘零四散,点点桂花瓣便形成了所谓的“满陇桂雨”,煞是好看。难怪白居易也忍不住赞叹:“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桂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据说是因为叶子像“圭”字,所以才被写成了“桂”。因为开在秋季,还被称为“西香”和“秋香”。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其中金桂开的花是金黄色的,银桂为乳白色,丹桂为橙红色。这三种花的花期在秋天,四季桂则是全年开花。
桂花的花期很短,短到你前几天还能闻到浓郁的桂花香,过几天一不留神,那香气就已经消失了。人们往往非常珍惜短暂的美好的事物,那些落败的桂花瓣,舍不得丢弃,有心人便收集起来,做成点心,泡成茶。
记得古代进贡的时候有“木樨清露”这一种贡品,木樨就是桂花,所以木樨清露就是桂花蒸馏而来的液体,据说“桂为百药之长”,性温和,内服可以有温中散瘀、暖胃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红楼梦》中有一回讲到宝玉挨打后,胸怀郁结,王夫人就拿了前几日刚送到的木樨清露来给宝玉吃了,百般挑剔的宝玉甚喜,“即命调来吃,果然香妙非常”。
木樨清露是古时的贡品,寻常人吃不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跟桂花最有关的点心就是桂花糕了。记得以前奶奶会做桂花糕,就缠着她每一年都做,一年又一年,日子就这样流逝了。


现在我早已独自生活,但是那桂花糕的味道却一直留在记忆中。一年秋天,心血来潮想自己做桂花糕吃,于是问了奶奶具体的做法,将面粉、糯米粉、砂糖等调好之后,放入家中的方太蒸微一体机中蒸上三十分钟,蒸好后等自然冷却,再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时,最后淋上桂花糖,大功告成。咬了一口,还是原来的味道。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想家了。在我的心中,在秋分的日子里尝一口桂花香,和在中秋时一家人在一起吃月饼一样具有团圆的意义。说到中秋节,估计很少人知道它是来源于秋分的。其实在古代的时候,“祭月”是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一提到祭月,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中秋呢?


这其实与不同历法之间的差异有关。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来划分的,反映的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跟月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秋分日的时候,月相并不固定,它可能是满月,也有可能是弦月。这个时候如果祭月,看到的月亮是不完整的话,那还怎么祭祀呢?这是统治者们万万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了方便,就选择了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满月的时候来祭月、赏月了,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秋节。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古时候的秋分,还是现在的中秋,承载的都是人们对于团圆、对于幸福的向往。就像方太的品牌理念一样,给人幸福、予人温暖。
节气冷知识:




内容转载自方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