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这5句话,你说了吗?

来源:方太
方太

本文约1800阅读全文约需4分钟


我们从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可是,父母却常常怀着一份“为了孩子好”的心,说出很多伤害孩子的话,而不自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5句话,是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也是孩子非常讨厌父母说的五句话。


1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留言:期末考试前,为了鼓励孩子好好考,跟他说考进前5名,就允许他玩游戏,当时没想着孩子能考那么好,结果孩子竟然考了第4名,可是这算不算鼓励孩子玩游戏啊?跟孩子商量换个奖品,结果孩子死活不同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面向中小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最不满意的行为就是“父母说话不算数”,这个选项以43.6%的比例高居榜首。而对父母最满意的行为中,“说话算话”这个选项是比较靠前的。

你看,孩子是多么讨厌爸爸妈妈说话不算话,也是多么渴望父母能够遵守承诺啊。

如果答应了孩子,那就说话算话,不要假装失忆,说什么“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这种“欺骗”带来的,只有不信任,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感。

如果真的有所顾虑,或者做不到答应的事情,那么从一开始就不要轻易许诺。



2

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昨天晚上带女儿去广场上溜达,听到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得哭喊。

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男孩想要买个小水枪,妈妈不买,小男孩开始哭闹。

后来这个妈妈实在拗不过,直接跟孩子说:“每次出来都买玩具,家里都一大堆了,你要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爱上哪上哪去,去找给你买玩具的人当爸爸妈妈吧”。

说完,这位妈妈真的转头走了。

小男孩意识到妈妈真的要走的时候,开始哭喊着找妈妈,还不停地跺脚,有愤怒,有焦虑,更多的是“被抛弃”的恐惧吧。

“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我们总觉得只是“吓唬吓唬”孩子而已,并不是真的不要他了,于是常常会脱口而出。


可是,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所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他真的会以为自己不乖巧听话,父母就不要他了,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内心会缺乏一种安全感,会有一种“随时被抛弃”的恐惧感。



3

早就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


“早就告诉过你,不要从那边走,你非不听,你看摔跟头了吧”;


“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自己一次拿两个杯子,你非不听,你看打碎了吧”。

孩子出于好奇心或者叛逆心,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又常常会因为能力不足、经验不足的原因,而犯下错误。

这时候,责骂、训斥孩子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会让孩子在压力之下选择逃避


其实,尝试和犯错往往都是学习的机会。

仔细询问孩子,或许你会发现孩子只是想要体验一下,想要弄明白那条路为什么不要走,想要在拿自己的杯子的时候,顺便帮妈妈也拿过来。

当你用心看见那个努力尝试、努力成长的孩子,引导他了解自己的力量大小、学会抓握的技巧,跟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乐趣,你会发现,那些尝试和错误,其实让孩子有了很大的成长。



4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上个月高考填志愿,我外甥打电话让我劝劝他妈,他想学哲学专业,但是他妈就是不同意,非要让他学法律。

后来跟我姐打电话,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他好”。

“学哲学,有什么用啊”

“学法律,多有前途啊,当律师,进法院,工作体面”

为了孩子好,我们“控制”着孩子学什么样的专业,学什么样的特长,甚至是交什么样的朋友。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写道: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放下“控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成长节奏,让孩子成为“自己”,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芒,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



5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看看你


中国的很多孩子是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起。

一个9岁的小男孩曾经创作一首《我只是个孩子》,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家长原本是用“别人家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可真相是,那个“别人家孩子”带来的不是鼓励,而是一种“你不行”“你不如别人”的否定,和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打击、不认可。

儿童心理学著作《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用心看见孩子的生命力,看见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自尊感”的鼓励,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看完请您动动手指转发,让更多的人解锁幸福智慧)

内容转载自方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