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来源:华为手机
华为手机


年关将至

你是否也将踏上回家的旅途?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中国人,自先秦时期始

帝王“营宫室”、贵族“造府第”、百姓“建户舍”

无论是身居高位,或是市井之人

终其一生,为的只是一个字



家,是每个中国人精神回归的原点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历史习俗各异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地域风情各有特色

建筑风格千差万别


南方湿热山区将居所以竹木架空

北方游牧民族有毡包居室便于迁徙

黄河中上游断崖挖出横穴做窑洞

江南水乡则是河网交错密布


每个人的家园,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子



请跟随华为手机的视角

在新春前夕造访全国各地不同的家园

东南民居



福建土楼

倚山为城,斩木为兵

( 福建土楼,摄影师@阿琛仔)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奇特的圆形造型犹如天降UFO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群

它依山就势,聚族而居,形态自成体系



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

将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


(土楼结构图:其中底层是厨房、二层是仓库、三层以上是住家卧室,以一圈公共走廊连接各家各户,注重防御功能)


元末明初,福建西部动乱频出

为防御盗贼,保家护院

也为抵御劫掠,阻绝兽害

着重防御功能的土楼诞生了

最有名的是圆形土楼,当地人称之为“圆寨土楼”

外墙底层是花岗岩和巨型卵石,以三合土连接

墙体厚实,刀枪不入,亦抗火攻、子弹、箭矢

而居民可以从射击孔射击

土楼内部处处相通,还有地下暗道,帮助逃生



明崇祯六年《海澄誌》有诗咏土楼云:

倚山兮为城

斩木兮为兵

接空楼阁兮跨层层

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

视彼逆贼兮若螟蛉



如今,土楼早已不是战时堡垒

它以独特的美感矗立闽西南数百年

邻里为善、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闻名遐迩




广东开平碉楼

铅华尽去,侨乡风云

(广东开平碉楼,摄影师@燮)


对于家

开平人似乎有着不同的理解

名闻天下的世界遗产之一,开平碉楼

充满浪漫的矛盾

点缀着星星点点西洋味道的村落和古堡

以及用于防卫的多层塔楼式乡居

在潭江冲积成的平原上矗立不倒

铅华尽去,魔幻依旧

饱经沧桑,却华丽不减当年


(有中式传统的雕梁画栋,也有巴洛克、哥特式的窗棂和花雕)


碉楼有很多类型

众楼用于临时避难

居楼作防卫和自住

更楼联防预警,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


19世纪末

北美等国的华侨们因种种政治因素回乡

定居开平,从海外寄回巨资修建碉楼

这些来自岭南的古罗马券拱

爱奥尼克柱廊和巴洛克山花

背后不仅蕴藏华侨们血与泪的历史

也是一代人

有关回家的记忆


(既可自住,又能防洪防匪的碉楼是侨民智慧的结晶)



安徽宏村

粉墙黛瓦,徽州如梦

(安徽宏村,摄影师@快递哥)


黄山脚下的安徽宏村

整个村落仿似“牛”形布局

山村建筑做牛身

南湖则是牛肚

村中央有月沼,为牛胃

水圳曲折似牛肠

四座古桥当牛蹄

村口古树两株,是为牛角

宏村就如同闲适的水牛,身卧桃花源中



宏村于南宋绍熙年间建立(公元1131年)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

商人带家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形成以地缘、血缘、氏族宗亲为聚落的“弘村”

时至乾隆年间,为避讳“弘历”,易名为宏村



在宏村现存的一百多座明清民居中

多数是清代所建的徽派民居和园林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连绵壮观

徽派木、砖雕更是技惊四座

这里

是徽州人的精神家园




浙江水乡南浔

水市千家,商渔结邻

(浙江水乡南浔,摄影师@大象的戒指)


南浔在杭嘉湖平原腹地,人文辈出

明代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美称

仅宋明清三朝

就出了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

也有湖州一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南浔不仅是七百多年辑里湖丝的富庶之地

也是民居艺术荟萃的江南水乡

镇上遍布名园古迹

鼎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7处



房舍连排,依河立楼,青瓦白墙,骑楼长廊

共同造就了枕水人家的图画

马头墙嵯峨,临街巷,相毗连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江南民居的马头墙

与徽州中间宽两边窄的三段式不同

它们按同等长度划分,层层叠落,工整而匠气

也许这就是生而有之的江南气质吧




北方民居



北京四合院

四正四维,院里春秋

(北京四合院,摄影师@周三哥)


四合院讲究的是东、西、南、北“四合”

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

由门、廊、厅、寝室

厢房、耳房、倒座、花园等相互配合

从空间上分为二进、三进、四进院落和花院


(北京四合院结构图:建筑结构和功能分明)


在四合院的结构中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

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建筑功能分明,主次有序

中国人讲究的长幼尊卑,礼节秩序

全浓缩在这一方建筑中



四合院是八柱、六柁、五檩、四樑

有一正两厢的,也有两三条主轴的

无论如何,一定是主房坐北朝南,两边为厢房

大门开在巽或乾位(东南或西北)

门内还要建造影壁,规则众多



四合院的前院是客厅和杂物屋

内院正房是长辈住的

厢房是晚辈住的

庭院秩序,也是纯中国式的家族礼仪制度



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很多种

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

其中前二者是贵族住宅的大门

门扇外装饰有抱鼓石、吊顶、檐檩、额枋等

不太宽裕的人家,则建造低矮朴素的小门楼



四合院不仅是建筑

也是青砖垒起的史书

是家的记忆




内蒙古蒙古包

天似穹庐,草原明珠

(内蒙古蒙古包,摄影师@阿卡 Carson)


夏季的草原是绿色的

冬天却截然不同

草原变身雪原,变成冰和雪的世界

白色的大地和灰白的天空融为一体

苍茫无边,几乎找不到分界线



看到点缀在天地间的蒙古包

只一瞬间

就能让人重新领悟蒙古族信仰的长生天


(蒙古包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的编壁决定的,少则4扇、6扇、8扇,多则有10扇、12扇、18扇、24扇……)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外部覆盖毡子,用鬃毛绳扎紧

既坚固,又能抵御雪国的严寒


(蒙古包结构图:主要由木质部分、毡制部分和绳索部分构成;中央有炉子;天窗不仅便于采光,也有烟道的作用)


草原人常年游牧

过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日子

为了家的迁徙

蒙古包的架设方法也十分简单

甄选地形、铺地盘、竖包门、架编壁、插椽子

铺内层毡、围壁毡、蒙包顶衬毡和套毡

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

最后用毛绳勒紧,便大功告成



(迁徙时节,一顶蒙古包只需一辆勒勒车或两峰骆驼,就可以踏上旅途,充满草原人“家”的智慧)



陕北窑洞

依山建势,智慧结晶

(陕北窑洞,摄影师@一佳one)


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

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

这样独特的地貌成就了窑洞

也成了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人类奇观

从穴居到成熟的窑洞建筑,尽管绵延时间长

但这种居住文化却从未间断

足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依山建势,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陕北窑洞正应了天圆地方之说)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

有靠崖式、下沉式及独立式

以及土窑、石窑、砖窑等



窑洞沉积了古老黄土地文化

人们在黄土地上耕种

在土窑洞里生息

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家户户庆丰年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上“家”的风情




西南民居



四川甲居藏寨

田园牧歌,蜀道桃园

(四川甲居藏寨,摄影师@selions)


“甲居”在藏语是百户人家的意思

每户一楼,坐北朝南,均为木石结构

屋檐多红色,墙体多白色

红白相间的甲居藏寨

如同群山中的一抹胭脂

散落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



甲居藏寨充满立体的美感

大多有3、4层

下层养牲畜,上层做厨房、起居室、经堂

最上还有阳台

春节前,藏寨主人们会遵循传统

用“白泥巴”涂染寨楼墙面

绘制日月星辰及宗教图案

犹如节日盛装,依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

青山不老,藏寨长存




云南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云南白族民居,摄影师@万有引力)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人最传统的民居

俗称“一颗印”

三幢青瓦木楼和一堵照壁围成一个封闭庭院

中间有一个大天井

正房高,两侧配房低

正房对面的照壁将院落围成一方天地

曰“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同样凝聚了白族人的生活热情

它由四幢青瓦木楼围着一方大天井

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四个漏角小天井

其中必有一个是大门入口

小天井对着的房叫角房

从这里上下楼梯

正房和厢房由二楼的走廊完全联通

称为“走马串角楼”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

鳞次栉比,斗拱重叠,翘角飞檐

门楼、照壁、山墙的装点精致绝伦

这些民居不仅是白族人精致生活的写照

也代代流传着

白族人家如诗的生活理念




从古至今

中国民居总是凝聚着热情与力量

每一片石瓦和每一根梁柱,都诉说着家的故事


拿出手机

用简单的方式、美好的色彩

记录家园,留住故事,传递温暖

为家人们创造更多惊喜与感动


祝每个中国家庭

2019

新春快乐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HUAWEI Mate 20 Pro拍摄

*所有署名摄影师作品均由著作权人授权发表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王世瑛,朱德明著)、《中国古代建筑》(王冉著)、《建筑史论文集 第17辑》(张复合编)等。

*本文手绘图片由专业画师供稿,如有问题,请与小编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拥有HUAWEI Mate 20系列

内容转载自华为手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