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伴山而生20年|致敬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的“英雄”

来源:探路者
探路者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

当之无愧的地球之颠

自1953年为第一个登山队伍登顶以来

这座过去只能遥望的圣山

迄今为止已历经了5000多人的登顶


当然,绝大部分的登山离不开一批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人的帮助,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中,镜头并没有对准那些为“完成人生梦想”而去攀登珠峰的“英雄”身上,而是聚焦在这些登山者背后为他们建营地、搭路绳并带领他们抵达顶峰的人——他们都是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在读的或者是已经毕业的学员。


△电影海报


纪录片中,在营地指挥的桑珠通过对讲机告诉第二天带领登山者冲顶的向导:“把登山者像照顾孩子一样,安全带上去,安全带回来”。这句话也解释了攀登珠峰的现实一面,恰如影评人奇爱博士所写:“《喜马拉雅天梯》当中实际在无意地消灭着一个关于超级英雄的神话:没有藏族登山学校那些高山向导的无畏付出,没有资本的力量和物质的保障,人类单靠个体力量其实根本征服不了珠峰。”


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静对话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


片中提到的西藏登山学校,全称为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我国唯一、世界第二所专业登山人才培训学校,是登山向导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今刚好走到第20个年头,已经培养了300多名学员。



7月12日,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建校20周年校庆在拉萨拉开帷幕,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巡视员旺青格烈,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张明兴,西藏自治区登山队队长索南,定日县县委书记顿珠等嘉宾出席活动。作为中国登山队(西藏)、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战略合作伙伴,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静也特邀出席,共同祝贺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建校20周年。



△表彰11名优秀学员


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的学员们毕业后大多数都直接进入西藏圣山探险公司工作。学校和公司均由尼玛次仁创办,圣山公司在2001年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登山学校学员的问题,也为学校创造稳定的经济来源。



尼玛次仁时任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他曾是一名射箭运动员,而后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联络官,因而了解了国际登山的一些信息,更努力自学了英文。此外,他自己也是一把登山的好手,2000年攀登珠峰,他没有借助任何夏尔巴的帮助独立攀登至海拔8500米处,而后更两度登顶珠峰。如今他已被誉为国内登山界的“教父”级人物。


西藏登山学校因何而创?


因为早年间担任联络官的经历,让尼玛次仁意识到登山过程中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高山向导、协作、营地服务等,几乎全为外国人垄断。“国内的登山服务基本上没有,我们当地的人就只能做牦牛驮负,背夫运输等简单的工作”,对于当年创办西藏登山学校的动机,尼玛次仁曾表示“提供更高等级的向导服务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但是境内想做探险公司,我觉得要从培养人才开始。“


△西藏登山向导学校校长次仁桑珠

与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静



在这一点上,探路者深有共鸣,作为中国户外品牌,探路者自成立以来就密切关注中国登山事业的发展。自2019年起,探路者将连续5年为登山学校以及刚刚正式成立的“中国登山队(西藏)”提供专业户外装备支持,并资助多项教育和登山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登山事业和户外运动的长足发展。同时,探路者董事长王静于今年5月奔赴珠峰,与登山队员和学员一起在珠峰上体验探路者最新一代高海拔极限系列HIMEX产品。


△探路者董事长兼总裁王静致辞


在未来5年合作中,探路者不仅对登山队员进行精良装备支持,更有对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和西藏圣山探险公司的助力,希望通过资助多项教育和登山活动,与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共同成长,让攀登精神成为更多人的精神食粮,继续为中国户外事业的发展开拓更多可能,为藏地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今年1月的合作签约仪式上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静(右)与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左)合影。


西藏登山学校自1999年开始招生,招收的都是16-18岁的孩子。学校特别从珠峰核心地区选拔贫困家庭的牧民子弟进入登山学校,在校期间免收一切费用。


△西藏登山向导学校次仁桑珠

在交流会上介绍学校情况


学校创建之初,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艰难。没有校舍,就在西藏体校租借了6间房子;师资匮乏,尼玛次仁就为此东奔西走,请来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等高校的教师教授文化课,又聘请国家登山队与西藏登山队的资深队员讲授技术课程。


在校三年期间,学员可以学习汉语、英语等语言课程,以及攀登理论与技术课程,包括了登山路线选择、营地选择、攀登技术、雪地行走技术、冰川行走技术、修路技术和攀岩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学习识图,天气判断的户外运动课;自救和抢救的救援课,都极具实际意义。尼玛次仁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中国高素质的高山向导和协作。他想通过这个项目带动当地的就业,努力帮助当地青年参与到登山的项目中。


攀登珠峰的热潮改变了什么?


如果从当下的时间节点回望20年前,不得不感慨尼玛次仁成立登山学校的远见。在过去,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是一项神圣的国家任务,只有专业的运动员才能完成,普通大众无法企及。


而分水岭出现在2003年。那一年,在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活动中,中韩联合登山队和中国珠峰登山队的14名中国队员分别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在电视和网络上全程直播,在更重大的意义层面上,这一直播是为了2008年全程播报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做的测试。国内民间珠峰热潮,由此兴起。


△2008年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图片来自网络


尼玛次仁曾经这样概括:西藏登山学校和圣山探险公司的成立,改变了两种人的命运——对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来说,原本都是农牧区的普通年轻人,但通过登山学校的学习,从事登山协作、向导方面工作,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乃至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国内的一些登山爱好者,可以通过登山学校,登顶世界高峰,实现自己的登山梦想。


转型、融合、环保

关于未来20年的答案


西藏的丰富山地资源是尼玛次仁所看好的,如今作为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他坚信西藏体育产业应该是以登山为龙头带动发展的,不仅仅是攀登珠峰,同样能打造徒步、滑雪这样的户外探险运动。


基于此,登山学校而今也在转型,在高海拔技能培训之外,开始关注低海拔山峰的相关需求。在今后的20年,学校将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培养救援、管理、向导这样的人才,也将设立分校,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并且可以把更多的运动融合进来,充分利用好西藏的资源。


另一方面,随着攀登珠峰的热潮,其环保问题也被提上议程。现在,中国境内的攀登珠峰接待服务每年只限春季,并根据近年来实际接待人数和珠峰承载量,有计划地对珠峰进行开发和保护,登山人数控制在300人左右,包括登山队员、登山向导、登山协作、登山后勤等,尽量减少对珠峰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牵头成立的由当地人组建的珠峰高山环保大队,专门负责清理海拔6500米以下的垃圾。对于6500以上的海拔的垃圾,则需要专业的人去清理。尼玛次仁表示会拿出一部分来自登山服务收取的费用用于这种公益。


△西藏登山协会工作人员在大本营区域捡拾垃圾(图片来自西藏圣山登山探险公众号)


探路者自成立至今,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将科学、安全、环保的登山户外理念更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一起成为神圣山峰的守护者,美丽家园的建设者。



在登山学校成立的这20年里,发生的改变是迅猛的。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毕业,走向高山向导和协作的岗位,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得以被改变;一波又一波的登山者向自我发起挑战,尝试勇攀世界第一高峰,一群人的高山梦想得以被实现;中国登山运动的爱好者、服务者和推广者在这里相聚,一个曾囿于群山和海拔的藏区,如今又因山而繁荣。


内容转载自探路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