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仕乐,印度的这些另类电影,就是五十年的印度历史

来源:菲仕乐
菲仕乐

作者:Uday Bhatia, JaiArjun Singh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livemint》


译者按:说到印度电影,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大概是载歌载舞的宝莱坞。但作为一个多种族、多语言、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印度的电影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从「印度新浪潮」到后来的「平行电影」运动,这些区别于主流的「另类电影」一直在印度电影里占有一席之地。


印度新闻网站livemint的这篇长文着重追溯影响了印度电影近50年的「平行电影」运动。「平行电影」多以写实和自然风格拍摄, 着眼讨论社会问题。


在1969至2018的50年间,本文作者选取了50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每年一部,并对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电影做了简略的提及。


50部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平行电影」的代表作或受其影响的重要作品,其余还包括很多极具产业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尤其是纪录片。


由于很多冷门影片由于资料甚少,片名都采取了直接音译或是英文片名的直译。



1969年,巴苏·查特吉执导的厨槽现实主义剧情片《广袤的天空》(Sara Akash)、莫利奈·森执导的幽默喜剧《肖姆先生》(Bhuvan Shome)和玛尼·考尔执导的低成本且实验性的《我们每日的面包》(Uski Roti)先后登陆印度影坛。


《广袤的天空》(Sara Akash)


三部影片之间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都远离主流电影,并且给人一种开启了新纪元的感觉。


这类电影很快得到了一个标签——「平行电影」——知名电影人也逐渐涌现,包括导演(夏姆·班尼戈尔、戈温德·尼哈拉尼、萨伊德·米尔扎),演员(丝米塔·帕蒂尔、欧姆·普瑞、纳萨鲁丁·沙、莎巴娜·阿兹米),摄影师(K.K.马哈詹、维仁德拉·塞尼)以及作曲家(凡拉·哈蒂尔、拉加·霍拉基尔)。


夏姆·班尼戈尔


该电影运动的黄金时期在1973年至1985年之间,电影学院的学生得到了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的有限资助,希冀拍摄出改变社会的电影。


「平行电影」如今已经被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等概念替代,不过借此时机,本刊对时隔半世纪的这场电影运动进行一次回顾。


我们挑选了50部电影,每年一部,要么是影响力卓著的,或者是籍籍无名、被严重低估的。这些影片当然不单只属于「平行电影」的范畴,还有艺术电影、「中产阶级电影」、实验电影、先锋电影、纪录片、独立电影等等。


我们的选择范围仅限于印地语电影;如果考虑其他语种的电影,反倒对它们不利。流媒体平台使得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看到,所以我们也在每段介绍的末尾加上了可以观看影片的平台。


经典电影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纵然在当时它们可能不是。印度的影迷们一直对于西方语境里印度电影的缺失感到惋惜,说来说去也只有萨蒂亚吉特·雷伊、李维克·伽塔克、古鲁·杜特和玛尼·考尔等人在国际上比较有认知度。


萨蒂亚吉特·雷伊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选片时也会尽量放弃一些已经得到国际声誉的电影,比如《一半真相》(Ardh Satyas)和《朋友们,算了吧》(Jaane Bhi Do Yaaros),更倾向于选取同样具有价值、但鲜有人探讨的影片。


以下的50部影片均附有可供延展了解的片目,算作我们对于重新发现印度另类电影中的经典的一点努力。


1969:《肖姆先生》

(Bhuvan Shome)

导演:莫利奈·森


考虑到孟加拉艺术电影对「平行电影」的影响,可以说有位孟加拉导演对这场电影运动的发起贡献颇大。作为运动的先声,《肖姆先生》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一连串激昂的音符,正当我们奔驰于火车轨道上之时。



森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古板的官僚(乌特帕尔·达特饰演)前往古吉拉特邦打猎的故事,影片结合了全球各种「新浪潮电影」的趣味——动画片段、定格图像、摄影机的自反镜头——以及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比麦尔·洛伊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还为影片中的失业青年(阿米达普·巴强饰演)配了画外音。(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广袤的天空》《我们每日的面包》《七个印度人》(Saat Hindustani)

1970:《敲打》(Dastak)

导演:拉赞德·辛格·贝迪


作为萨达特·哈桑·曼托和伊斯梅特·舒戈泰的同胞,作家拉赞德·辛格·贝迪拍摄了「平行电影」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将「进步文学运动」的薪火传到了夏姆·班尼戈尔、M.S.萨斯乌和其他七十年代心系社会的导演手中。



《敲打》改编自贝迪自己的剧本《搬新家》,讲述了一对年轻的穆斯林夫妇搬到一个新公寓,却发现前住户是一位性工作者,以至于仍然还会有人上门招妓。


这部电影身上明显可以看到比麦尔·洛伊的影响,比如昏暗的摄影(卡玛尔·波斯)和人物心理上的不安,贝迪曾为洛伊写过《戴维达丝》(Devdas)和《莫图莫蒂》(Madhumati)。


影片的两位主演瑞哈娜·苏丹和桑吉夫·库马尔紧接着又合作了一部电影,触及了当时仍被视为禁忌的性工作议题——巴布拉姆·伊萨拉的《奇塔娜》(Chetna)。


更多佳作:《库达尔》(Koodal)


1971:《阿努布哈》(Anubhav)

导演:巴苏·巴塔查里亚


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睡觉,《阿努布哈》里的人物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沉思——六十年生命中的二十年。贯穿这部实验电影的主题是时间流逝,以及它如何让人际关系僵化。



米塔(塔努嘉饰演)和阿马尔(桑吉夫·库马尔 饰演)是一对彼此了解甚少的夫妻。为了表现这种凝滞的状态,巴塔查里亚选用了自然声、出乎意料的定格镜头和自觉的布莱希特式表演技巧。


塔努嘉以一段绝妙的独白结束了他们的困境,这段表演或许会让人想起英格玛·伯格曼。


更多佳作:《虚镜》(Maya Darpan)


1972:《阿比德》(Abid)

导演:普拉莫德·帕蒂


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六七十年代最离奇古怪的作品居然出自政府的新闻影片部门。从雷伊到古泽尔,很多导演都致力于拍摄优秀的长片,而S.N.S.塞斯崔、普拉莫德·帕蒂和S. 苏克戴夫组成的三人小团体则推动了短片的发展。



《阿比德》时长仅有五分钟,是一次波普艺术的爆发,艺术家阿比德·苏尔蒂在一间不断变换装潢的房间里摆出各种造型,同时更换一系列的超大号眼镜、帽子和五颜六色的衬衫(苏尔蒂对此解释说,整个理念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诞生,他创造了作品,随即去世,但作品永存」。


维杰·拉戈夫·劳汩汩作响的电子配乐,与狂乱的影像相得益彰。(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印度一瞥》(This Bit Of That India)《努力》(Koshish)《心上人的家》(Piya Ka Ghar)

1973:《灼热的风》

(Garm Hava)

导演:M.S.萨斯乌


不久前,《灼热的风》还像圣杯一样——一部寻常人无法得以观赏的经典之作。这部以私密视角讲述「印巴分治」后遗症的影片最近进行了修复,终于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它划时代的意义。



巴尔拉杰·萨尼每个细小的举动都显露出悲伤:一个眼神的流转或一根敲击地板的手杖。当一位将死的老人被抬回她的婚房,镜头的构图和配乐掀起了她首次来到此地的回忆。


许多关于「印巴分治」的影片都诉诸于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而《灼热的风》的暴力更为微妙——它讲述了串连着整个世界的纽带的土崩瓦解。


更多佳作:《悬疑》(Duvidha)


1974:《27高地》(27 Down)

导演:奧塔·克里希纳·柯尔


这是早夭的柯尔唯一存世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非凡杰作。M·K·拉伊纳饰演一个随波逐流的铁路工人,无法逃脱其父亲的阴影。


柯尔与摄影师阿普巴·基肖尔·比尔合作,以煤炭般乌黑又梦幻的黑白影像纪录了孟买和孟买火车的风貌。



影片的高潮精彩绝伦,乘客从火车中倾涌而出,抵达空荡荡的车站——寻常的时刻也变得有魔力一般。(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幼苗》(Ankur)《夜来香》(Rajnigandha)《发现》(Avishkaar)


1975:《彻兰达大盗》(Charandas Chor)

导演:夏姆·班尼戈尔


班尼戈尔的《幼苗》是印度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但其第二部作品被人遗忘的程度有点令人费解。



《彻兰达大盗》改编自哈比卜·坦维尔的剧本,关于一个对当权者坦诚交待的大盗,是对阶级和宗教嘲讽得最为辛辣的影片之一,并且打通了电影院和民间戏院之间的隔阂(当然这要感谢讲恰蒂斯加尔语的民间剧团)。


此外,它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幽默的电影,戈温德·尼哈拉尼的黑白摄影非常优美,丝米塔·帕蒂尔贡献了自己的银幕处女秀。


更多佳作:《愿望》(Nishant)


1976:《邦加》(Bonga)

导演:昆丹·沙阿


就读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外表严肃的沙阿其实对粗俗滑稽剧别有见解,并且拍了一部出人意料的毕业作品——一部向卓别林、戈达尔和美国黑帮电影致敬的电影。



这部无对话、时长23分钟的《邦加》关于一场银行劫案,但情节却和劫案无甚联系;真正重要的是节奏和洋溢的情感,以及一位导演寻找自己声音的感觉。


沙阿此后将这部短片翻拍成了《朋友们,算了吧》;萨蒂什·沙阿在影片中必须像木乃伊一般「休息」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的精力太过充沛了。


更多佳作:《挤奶工的二三事》(Manthan)《猴山谋杀案》(Murder At Monkey Hill)《长官戈希拉姆》(GhashiramKotwal)


1977:《阿拉普》(Alaap)

导演:赫施凯什·穆凯尔吉


阿米达普·巴强和瑞哈的搭配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奇特的选择,但《阿拉普》是巴强最少有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是对古典乐的一次致敬(由贾伊德夫作曲),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强在主流大片《力量》(Shakti)、《酒徒》(Sharaabi)中的角色,虽然这些大片更为戏剧性。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阿拉普》或许还能吸引一些观众,但在1977年,它几乎无人问津。


更多佳作:《下棋者》(Shatranj Ke Khiladi)《家》(Gharaonda)《角色》(Bhumika)


1978:《艾文德赛的奇异命运》

(ArvindDesai Ki Ajeeb Dastaan)

导演:萨伊德·米尔扎


米尔扎的首部电影以穷苦的地毯制造商的影像开篇和收尾,但影片的主角艾文其实是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年轻人,该角色由英俊、稚气未脱的迪利浦·达瓦饰演,艾文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艾文意识到了世界的不公,却无能为力。



影片的声音设计不同寻常——重叠的对话、低语,结束时爆炸性的打击乐声——带我们走进艾文的内心世界。(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忍》(Gaman)《面孔》(An Encounter With Faces)


1979:《电影至上》

(Cinema Cinema)

导演:克里希纳·沙阿


这部影片星光熠熠,达尔门德拉和希玛·玛丽妮居然都只是配角。此外,《电影至上》还有着优良的「平行电影」血统:摄影师K.K.马哈詹、配乐师维杰·拉戈夫·劳、B.D.加尔加和P·K·拿尔担任研究员。


影片可以视作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课程,带观众回顾了从默片时代到七十年代的印度电影。



导演沙阿的拍摄题材非常广泛,从犯罪题材的《爱之居所》(Shalimar)到惊悚喜剧《硬摇老僵》(Hard Rock Zombies)。(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礼拜》(Griha Pravesh)


1980:《触摸》(Sparsh)

导演:赛·帕兰吉耶


帕兰吉耶最受欢迎的电影是相对温暖、幽默的《天生的一对》(ChashmeBuddoor)和《故事》(Katha),《触摸》比这两部出现得更早,是关于失明的校长和守寡的音乐老师之间的一个略显沉郁的故事。



这部表演细腻的影片以其工作方式出名——影片在一个盲人学校取景,出镜的小孩也都是失明的。


且极其追求真实性,特别是纳萨鲁丁·沙的表演,展露出了他角色个性中出人意料的一面,即其近乎受虐的演技,也是继阿尔伯特·平托之后,纳萨鲁丁又一个「愤怒青年」的角色。


更多佳作:《受伤者的哭泣》(Aakrosh)《为什么阿尔伯特·平托会愤怒》(Albert Pinto Ko Gussa


1981:《判决》(Sadgati)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欧姆·普瑞、蒙罕·阿加什和丝米塔·帕蒂尔一同出现在一部关于种姓制度压迫的八十年代电影里,听起来像是戈温德·尼哈拉尼或夏姆·班尼戈尔的电影,但《判决》这部电视电影是雷伊在《下棋者》之后的首部印地语电影。



影片改编自普列姆昌德的小说,关于一个婆罗门祭司对一个低等种姓鞋匠的虐待,故事充满了即将爆发的愤怒,但有一个恰当的、诗意的结果。


这是雷伊与印度「平行电影」最靠近的时候,《判决》应当同1982年的纪录片《萨蒂亚吉特·雷伊》一起观看——该片由班尼戈尔执导,尼哈拉尼摄影,影片中还有一段雷伊指导普瑞和帕蒂尔为《判决》配音的画面。


更多佳作:《天生的一对》


1982:《辣味食品》(Namkeen)

导演:古泽尔


相比其他「中产阶级电影」导演,古泽尔在主流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更加游刃有余,尤其是在这部优美的、极具观察力的电影里,他请到了一众豪华卡司——瓦希达·拉赫曼、莎米拉·泰戈尔、莎巴娜·阿兹米和桑吉夫·库马尔。



故事讲述了村子里的几位女性与巨大困难做抗争。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影片的结局有些悲观,但古泽尔同年的另一部喜剧电影《葡萄》(Angoor)正好做了一个中和。


更多佳作:《意义》(Arth)《胜利者》(Vijeta)

1983:《上升》(Arohan)

导演:夏姆·班尼戈尔


班尼戈尔电影里的自省性、以及浑然天成的叙事技法,并不常为人称道。他1999年的电影《冲突》(Samar)即体现了这些要素,更早的就要数《上升》,其开场戏非常惊艳。



欧姆·普瑞以本名出演,通过独白介绍了即将开演的剧情——关于孟加拉六十年代对雇农的剥削,以及纳萨尔派在起义运动中的影响。


随即又介绍了影片的其他主演和剧组人员——在取景地随意站着、聊天、抽烟——突间都匆匆进入角色。


《上升》摊出了自己的底牌:看,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但仍然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更多佳作:《一半真相》《朋友们,算了吧》《故事》《第四个三角形》(Trikon KaChautha Kon)


1984:《派对》(Party)

导演:戈温德·尼哈拉尼


想象一个房间里的人全都是艾文德赛那样的富二代,同时又都是自命不凡的伪知识分子。


这部结构精巧、表演精湛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场上流社会的派对,谈资集中在一位放弃自己的地位为部落抗争的诗人。



影片改编自马赫什·埃昆科瓦的同名剧本,《派对》是空想活动家对自我的一次告发。(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胡里节》(Holi)《克汉达尔》(Khandhar)《慕汗·焦史的传唤》(Mohan Joshi Hazir Ho!)


1985:《沉默的》(Khamosh)

导演: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八十年代中期,「平行电影」的主力军都在以「严肃的」姿态拍摄「有意义的」事情(参见以上两个影片),《沉默的》则是由非主流的中坚分子拍摄的最具娱乐性的电影之一。


乔普拉在外景拍摄场地大展身手,在这个谋杀事件里,莎巴娜·阿兹米和阿莫·帕拉卡均出演与自己同名的演员,纳萨鲁丁·沙则是一名儒雅的侦探。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元电影」,也有不少恐怖时刻——比如揭开谜题的高潮段落——如果你一个人昏暗的影院里观看。


更多佳作:《过去,现在,未来》(Trikal)《梅西先生》(Massey Sahib)


1986:《新德里时报》

(NewDelhi Times)

导演:拉梅什·夏马


《新德里时报》是一部少有的像《焦点新闻》和《总统班底》那样,揭露道德阴暗面的印度电影。



沙希·卡普尔饰演一个坚定不移的报纸编辑,与政治腐败和媒体屈从做抗争,此议题在今天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


夏马这部影片收效甚微,反而更增添了它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的声望。


更多佳作:《茉莉花的婚礼》(Chameli Ki Shaadi)


1987:《辣椒咖喱》(MirchMasala)

导演:柯坦·梅赫塔


从某个层面来看,《辣椒咖喱》——故事设定在四十年代的印度,掌控着整个村庄的中尉看上了一个女人——显然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尤其是影片最后的片段,压迫者被围困在一个临时的「堡垒」,村民们拿起了他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当作武器。



此外,观察敏锐的细小片段也同样值得深思:中尉一边听着留声机、一边刮胡子,同时村庄的女性逐渐团结起来,对白巧妙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平等关系的转变。


同年还有一部主旨相似的女权主义电影——N.钱德拉执导的《复仇》,但背景设定在现代都市。(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许可》(Ijaazat)《佩西》(Pestonjee)《八桩事》(The Eight Column Affair)


1988:《欧姆》(OmDar-B-Dar)

导演:卡玛尔·斯沃鲁普


超现实的、无厘头的、肆无忌惮的、幻觉般的等等形容词,都能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斯沃鲁普的实验作品——不像玛尼·考尔和库马尔·沙哈尼的那些安静的电影——是放纵的,拥有喧闹的音乐、丰富的色彩和耐嚼的对白。



这部充满魔力的电影很多年间都没有登陆院线,但有一小撮狂热的粉丝一直在谈论它的精彩,《欧姆》也终于在2014年迎来了小规模的放映。(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爱情战车》(Pushpak)《黑暗》(Tamas)《早安孟买》(Salaam Bombay!)


1989:《做白日梦的安尼》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导演:普拉迪普·克瑞森


影片片名并没有过时,但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了。普拉迪普·克瑞森的这部作品改编自阿兰达蒂·洛伊的剧本,关于一帮建筑学的学生,是鲜少能够抓住宿舍生活神韵的一部印度电影。



作为一群新人中的职业演员,罗珊·塞斯给死板的权威者角色赋予了一些复杂的特质。洛伊饰演一个畏缩的、理想主义的学生,其结合了莎丽服和帽子的装束十分迷人。


影片还有一些极其简单的魅力,比如手绘画作和低保真度的披头士唱片。


而且,沙鲁克·汗奉献了自己的银幕处子秀,手臂打着石膏、留着中分的头发、像马普尔小姐一样端着杯子。


更多佳作:《灰飞烟灭》(Raakh)《不要为沙里姆哭泣》(Salim Langde Pe Mat Ro)《希德什瓦里》(Siddeshwari)


1990:《思考方式》

(Figures Of Thought)

导演:阿伦·科普卡尔


这部39分钟的温暖短片由实验性的导演科普卡尔拍摄,是对纳里尼·马拉尼、布邦·哈克尔和维文·苏达拉姆三位艺术家的工作哲学的一次调查。



影片优美地将艺术、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及图像拼贴结合在一起。作为装饰,动画片段在片尾的几分钟里让画作栩栩如生。(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有点浪漫》(Thodasa Roomani Ho Jaayen)《医生之死》(Ek Doctor Ki Maut)


1991:《孟买连环杀手》

(Raman Raghav)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


就像这个空有其名的人物,拉格万的首部电影也如幽灵一般。它几乎没有公开亮相过:1991年拍摄完毕之后,它既没有登陆院线、也没有上电视,更没有参加电影节,只有极少的一次性放映和电影产业内部人士的说辞。


拉格万接受《休息室》杂志采访时曾说,他的目标是「以混合了纪录片和极端风格化的手法」讲述孟买连环杀手的真实故事,拉格胡比尔·亚达夫的表演有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感。



这部生猛的、富有电影文学性的影片只有68分钟,成为了拉格万的一张名片。


更多佳作:《梦想之都》(Dharavi)《启蒙》(Diksha)《小镇》(Kasba)


1992:《以神之名》

(Ram KeNaam)

导演:阿南德·帕特华德


帕特华德的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巴布里清真寺被摧毁的过程。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信徒大喊着「我们将在同一个地点重建庙宇」,一句如今在推特上常见的话。



与此同时,「那些心怀巴布里的人,我们将抹除他们的热望」,满载着人前往阿约提亚(译者注:印度宗教圣地)的车里传来歌声。在当代电影中不难看见相似的场景——


新闻里也屡见不鲜(上个月,印度人民党约基·阿迪亚娜斯就将一位穆斯林候选人称为「巴布里之子」。(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太阳战车的第七头马》(Suraj Ka Satvan Ghoda)


1993:《哭灵人》(Rudaali)

导演:卡尔帕纳·拉哈米


与赛·帕兰吉耶一道,卡尔帕纳·拉哈米在「平行电影」运动发出女性导演的宝贵声音。


虽然《哭灵人》和夏姆·班尼戈尔(拉哈米曾在他手下多次担任助手)的电影一样关注社会议题,但它同时也提供了非常感性的体验,还配备了古泽尔逗趣的剧作和抒情诗,布彭·哈扎瑞卡的音乐,以及桑塔纳·斯万和达拉姆·古拉蒂生动的摄影。



蒂普·卡柏迪亚凭借对一个与哭灵人为友的达利特(译者注:传统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最低、最弱势的人)寡妇的塑造,获印度国家电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哭灵人即被雇佣到葬礼哀悼的女人——但不能为她们自己而哭。


虽然更令人悲伤的是阿杰德·汗饰演的一位行将就木的塔库尔(译者注:印度对地主和贵族的尊称)。阿杰德在影片上映前就去世了。


更多佳作:《保官》(In Custody)《树枝上的男孩》(The Boy In The Branch)《玛雅》(Maya Memsaab)


1994:《土匪女皇》

(Bandit Queen)

导演:谢卡尔·卡普尔


《土匪女皇》开创了更为直白的电影语言和一种新的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其影响在《塞雅》(Satya)、《印度往事》(Lagaan)和最近的新片《黄金鸟》(Sonchiriya)中都得以一窥。



卡普尔是否展现了真实的富兰·德维(译者注:土匪女皇的真名)是一个不断被翻出来的议题——且应该如此,而作为一部重要电影,它的遗产并不只是不经思考的崇拜,而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观看渠道:Sony Liv)


更多佳作:《英语,奥古斯特》(English, August)《马莫》(Mammo)《背叛》(Drohkaal)


1995:《晨风》(Naseem)

导演:萨伊德·米尔扎


摄影师维伦德拉·史伊尼是印度新浪潮中的一位无名英雄。史伊尼将自己对于画面一丝不苟的洞察力带到了玛尼·考尔的《德鲁帕德》和赛·帕兰吉耶的《故事》之中,但他最为默契的合作伙伴还是米尔扎。


《晨风》是他们第四次合作,即使以「平行电影」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的成本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史伊尼对于色彩和构图的把控堪称完美。



影片拍摄于1993年孟买爆炸案发生后两年,既是一首挽歌,也是一个警示,诗人和作词人凯费·阿斯米奉献了上佳的表演,这也是他唯一的银幕角色,饰演一位在巴布里清真寺被摧毁之前,掌持着穆斯林家族事务的长老。(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父、子及圣战》(Father, Son, And Holy War)


1996:《无尽长夜》

(IssRaat Ki Subah Nahi)

导演:苏迪·米沙拉


早于《塞雅》两年,但与它质量差不多的匪帮片《无尽长夜》几乎黯然收场。如今以独立电影的标准更容易来评价它——巧妙地结合了阶级讽刺、黑色电影和黑帮电影的元素。



阿希瑟·维德亚迪在追求老朋友的匪帮头目和轻浮的广告人两个形象之间的自如切换令人震惊。


米莎拉的《像这样的一千个愿望》(Hazaaron Khwaishein Aisi)得到了恰当的赞誉,但这部并没有。(观看渠道:亚马逊Prime)


更多佳作:《火》(Fire)《四方广场》(Daayraa)《恒河少女贾娅》(Jaya Ganga)《光环》(Halo)


1997:《婚变》

(PrivateDetective: Two Plus Two Plus One)

导演:拉贾特·卡普尔


在这部未公映的处女作里,卡普尔展现了黑色幽默的功底,并在随后的《错误》(Mithya)和《肉眼观察》(Ankhon Dekhi)中得以更进一步。


《婚变》的主角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侦探(纳萨鲁丁·沙 饰演),被卷入了背叛和谋杀交织的网络,影片被视为一次疯狂的实验:一个试图兼顾库马尔·沙哈尼的艺术性和低俗的私家侦探故事的尝试。



卡普尔、摄影师拉斐·马哈茂德和彼时只是小配角的伊尔凡·可汗,都显然准备好了迎接更大制作的电影项目。


更多佳作:《四个章节》(Char Adhyay)


1998:《如此漫长的旅程》

(SuchA Long Journey)

导演:斯特拉·古纳逊


这部电影打破了我们在开篇划定的一些规则:导演和制片人都是加拿大人,语言大都是英语(虽然是一个印度人在讲英语)。


但在同年聚焦于印巴分治的电影中——《大地》(1947 Earth)《火车开往巴基斯坦》(Train To Pakistan)《心在悲痛》(Zakhm)——《如此漫长的旅程》相对而言是最棒的。



影片的演员阵容十分华丽——索妮·拉兹丹、纳萨鲁丁·沙、欧姆·普瑞、维拉杰什·希杰——罗珊·塞斯饰演的主角古斯塔德·诺伯令人心碎,他的家庭破碎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分裂。(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大地》《海得拉巴布鲁斯》(Hyderabad Blues)《1084号的母亲》(Hazaar Chaurasi Ki Maa)


1999:《谁?》(Kaun?)

导演:拉姆·戈帕尔·维马


仅有两个或三个角色的电影很难推动剧情,尤其是在一部侦探电影里。维马拍摄这部惊悚片只用了15天,却给九十年代的印度电影注入了一针肾上腺素。



尽管维马试图在黑色电影中加入一些情节剧的元素——身处险境的女人,冷酷邪恶的陌生人——《谁?》一直保持着悬疑性,马诺杰·巴杰帕伊的表演也令观众无法移开眼睛。


更多佳作:《刺》(Shool)《完全打开》(Split Wide Open)


2000:《别往心里去!》

(DilPe Mat Le Yaar!)

导演:汉萨·梅塔


《别往心里去!》是继《塞雅》异军突起之后,独立电影中的新类型之一,并且选用了该片的一部分演职人员:马诺杰·巴杰帕伊、沙鲁巴·舒克拉、维夏·巴德瓦杰。


而这部关于一个移民沦落到犯罪的故事,容易让人联想到萨伊德·米尔扎对孟买亚文化的细腻观察。



影片公映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但口碑逐渐上涨,杰出的巴杰帕伊证明了自己不仅可以表现愤怒或神经质,也能诠释平静的绝望。


更多佳作:《库马尔有声电影》(Kumar Talkies)《拉斯科普芮亚》(Rasikpriya)


2001:《季风婚宴》

(Monsoon Wedding)

导演:米拉·奈尔


奈尔这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了金狮奖,随后又在美国院线大获成功。然而,成功并不能抹去影片的独立性,不论是紧凑的手持摄影,还是尖锐的剧本。


在九十年代的印度电影中,婚礼常常是一个戏剧性集中的焦点。但《季风婚宴》以婚礼反映了阶级、性和虐待等社会议题。



奈尔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商业电影,虽然她的创作脱离于本土潮流,但在随后的十年,许多「印度电影」都能看到《季风婚宴》的影子。(观看渠道:DVD)


更多佳作:《我的母亲印度》(My Mother India)《查德尼》(Chandni Bar)


2002:《黑袍》(KaliSalwar)

导演:法瑞达·梅塔


《黑袍》改编自萨达特·哈桑·曼托的几个短篇小说,聚焦于五十年代孟买的一个性工作者,梅塔邀请艺术家布邦·哈克尔来布置场景,哈克尔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之中,成果兼具美学特色和哲学思维。


影片故事虽然取材自几篇小说,但许多灵感乍现的片段都是纯粹电影性的。



电影里有一段并置的蒙太奇——当胶片在放映机里滑动的时候,银幕上的光打在两个沉醉于电影的男人身上,紧接着,又看到阳光撒在布料上,而织线随着缝纫机滚动,仅仅这个片段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树上的男孩》(The Men In The Tree)《伊耶夫妇》(Mr & Mrs Iyer)


2003:《哈西尔》(Haasil)

导演:提格曼殊·德胡里亚


《麦克白》(Maqbool)在印度公映前一年,德胡里亚就为伊尔凡·可汗打造了一个和《医生之死》里的低调记者一样有辨识度的角色。


在这部关于阿拉哈巴德校园政治的残酷影片里,伊尔凡饰演一个野蛮的学生领袖,在学校大摇大摆、招摇过市。



德胡里亚或许不如他的同辈导演那样有风格,但他对封建保守的北印度小镇有着深切关注,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用笔杆掀起风暴。


更多佳作:《没有女人的国家》(Matrubhoomi)《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2》(Waisa Bhi Hota Hai Part II)《5》(Paanch)


2004:《黑色星期五》(BlackFriday)

导演:阿努拉格·卡施亚普


许多人认为这是卡施亚普最为「循规蹈矩」的一部电影。


对于一位永不满足的导演来说,这个词或许算不得赞扬,但《黑色星期五》——比卡施亚普以往的作品都更为目标明确,它非常尊重所呈现主题事件,1993年孟买爆炸案——影片也有许多精彩的调度:比如达拉维贫民窟里的追逐戏,以及一位流亡者跨越整个国家的一段插曲。



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着重刻画的部分,但这段泛印度的酸楚旅程向他(以及我们)揭示了独裁武装统治下印度的文化多样性。(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阿木》(Amu)


2005:《蓝雨伞》

The Blue Umbrella)

导演:维夏·巴德瓦杰


拉斯金·邦德和巴德瓦杰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合作的:前者的剧作是文雅的、古典的;而后者最棒的电影是结构复杂的、背景设定在现代印度的内陆。



但他们都喜欢黑色幽默,巴德瓦杰赋予了邦德的短篇小说一种神话般的结构,并为潘卡杰·卡普尔打造了他最好的角色之一,一个喜马偕尔邦的店主。


这是一部印度版的《格林兄弟》。(观看渠道:Netflix)


更多佳作:《早晨》(Sehar)《约翰和简》(John And Jane)《成为塞勒斯》(Being Cyrus)


2006:《七座岛屿和一条地铁》

(SevenIslands And A Metro)

导演:玛德哈希瑞·杜塔


「来到这儿很艰难,我能谈论这些吗?」这句话来自一个移民,与杜塔决心提出困难的问题形成有趣的呼应。


她使用了采访、纪实摄影、电影片段、以及伊斯梅特·舒戈泰和萨达特·哈桑·曼托的词句,去创造一个令人感到愤怒和不安的孟买画像。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纪录片拥有和剧情片一样的创造性。(观看渠道:Culture Unplugged)


更多佳作:《独自骑行到世界之巅》(Riding Solo To The Top OfThe World)


2007:《小镇疑云》

(Manorama Six Feet Under)

导演:纳尔德普·辛格


辛格的首部长片有一个绝佳的开场,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炎热的小镇,并展示了主角萨特亚维尔(阿佩·代沃尔 饰演)——一位麻烦缠身的工程师兼小报记者的日常。



他被要求假扮侦探,却被卷入了一个欺骗的迷宫。


这部致敬罗曼·波兰斯基《唐人街》(以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的影片提醒我们,黑色电影不一定都要有漆黑的暗影;它讲的是灵魂的阴暗,纵然拉贾斯坦邦的艳阳也无法驱散。(观看渠道:Netflix)


更多佳作:《请勿吸烟》(No Smoking)《冰冻》(Frozen)

2008:《马勒冈的超人》

(Supermen Of Malegaon)

导演:法伊扎·阿哈玛德·汗


当代印度纪录片的主题之一就是电影本身。虽然剧情片受众颇多,非虚构也在致力理解电影吸引观众的方式,并且伺机夺走电影的部分观众。


《马勒冈的超人》以一部几乎无成本的《怒焰骄阳》(Sholay)翻拍版电影作为引子,该片在马勒冈(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小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于是影片导演决定再接再厉,翻拍《超人》。



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和剧组人员的工作状态,他们得以从日常的琐碎中脱身几周。


电影给予了他们粗俗工作中无法获得的尊严。当导演结束了一天失败的拍摄时,他说,「还会有很多问题,我必须一一面对,」那一刻,他就像是身处《现代启示录》片场的弗朗西斯·科波拉。(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错误》(Mithya)《我爱齐达内》(Little Zizou)


2009:《99》(99)

导演:拉杰·尼迪莫卢/克里希纳·D·K


这部电影和夏姆·班尼戈尔、戈温德·尼哈拉尼的电影大相径庭:没有可取的社会价值,只有巧妙的、快节奏的滑稽片段。


2009年对于非主流的印度电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而《99》在《戴夫D》(Dev.D)、《把希德叫醒》(WakeUp Sid)、《恶棍无赖》(Kaminey)和《年度推销员》(Rocket Singh: Salesman Of The Year)等片的夹击之下有些失势。



不过《99》有许多重新发现:主演库纳尔·赫姆、塞勒斯·布鲁沙、博曼·伊拉尼和马赫什·曼杰瑞卡对飙霍克斯式的台词,以及对企业无忧无虑的信心——浓缩在插曲《德里命运》的那句合唱「我是王」里——像是那个时代独立电影运动的心声。(观看渠道:Netflix)


更多佳作:《电影城》(Cinema City)《男人的女人和其他故事》(Aadmi Ki Aurat Aur Anya)


2010:《录像带》(Videokaaran)

导演:雅各纳森·克里斯汗


本纪录片的主角是一个达观的年轻人,他曾在孟买贫民窟附近开办了一家录像厅。爱笑的萨盖·拉杰是一个真实人物,也是你能遇到的最有趣的「角色」之一。



无论他是在讨论阿米达普·巴强和拉吉尼坎塔的功过,还是讲述自己走私影碟的遭遇,或是侃侃而谈小黄片如何让男人了解女人。


拉杰是由他喜欢的电影所组成的一个结合体——影片最后,他又强迫我们去反省剥削和幻想之间的本质联系。(观看渠道:DVD)


更多佳作:《奈恩苏克》(Nainsukh)《孟买日记》(Dhobi Ghat)《飞行》(Udaan)《爱、性和欺骗》(Love Sex Aur Dhokha)


2011:《在民主的前一天》

(BomAka One Day Ahead of Democracy)

导演:阿姆兰·达塔


「我所寻找的是古老的民主和世界上最棒的印度大麻……」怀着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目的,达塔动身前往喜马偕尔邦的村庄马拉纳。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拒绝印度民主化脚步的社会,村民们更希望践行自己的管理体制。这个地区还是「马拉纳膏」的原产地,一种蜚声全国的大麻植液制成的膏状物。


达塔遇到的人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将一部关于吸食大麻的电影拍成了一部向民主本质发起质询的电影。(观看渠道:Culture Unplugged)


更多佳作:《反种姓的歌声》(Jai Bhim Comrade)《犯罪伙伴》(Partners In Crime)《腐蚀》(Kshay)


2012:《可爱小姐》

(Miss Lovely)

导演:阿什姆·阿卢瓦利


如果说《可爱小姐》是一部关于两兄弟拍摄八十年代的低成本恐怖色情片,无疑只触及了皮毛。


这是一部抽象的、反叙事的作品,并且建立了独特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某些场景又极易引起怀旧情结——同时提出了关于男子气概的问题。



当一个内向的、「没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片中的弟弟,由纳瓦祖丁·席迪圭饰演)必须向这个残酷的世界妥协时,会发生什么呢?


更多佳作:《沙希德》(Shahid)《菲林卫士:P·K·奈尔》(Celluloid Man)《忒修斯的船》(Ship Of Theseus)


2013:《窃电者》(Katiyabaaz)

导演:迪普提·卡卡尔/法哈德·穆斯塔法


卡卡尔和穆斯塔法的这部纪录片里有一段出人意料的激昂演说,一位窃电者在诅咒电力公司,说他愿意把电力公司的人吊死在高压电缆上。



当然不能把这句话完全当真,但它的确告诉我们这部敏锐的影片所聚焦的矛盾,关于坎普尔经常性的停电,以及毫无悔意的窃电者。影片呈现了坎普尔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像洛哈·辛一样的窃电者之间的博弈。


《窃电者》轻轻地掀开这个事件的一角,像一本暗黑漫画一般徐徐揭露官方腐败和私人企业的乱象。


更多佳作:《寻子记》(Siddharth)


2014:《爱的劳工》

(Labour Of Love)

导演:阿蒂提雅·维克拉姆·森古普塔


森古普塔的首部电影长片是寡言而奇妙的。影片的主人公一对聚少离多的夫妇,男人在加尔各答印刷厂上夜班,而女人在一个工厂上日班。



这就是全部内容,而电影——由森古普塔和马亨德拉·谢提共同摄影——在某些瞬间找到了诗意,不论是这对夫妻偷来的短暂相处时光,还是水壶在升腾起蒸汽前冒出的泡泡。(观看渠道:亚马逊Prime)


更多佳作:《蝴蝶》(Titli)《肉眼观察》(Ankhon Dekhi,)《安慰剂》(Placebo)


2015:《夜寐之城》

(Cities Of Sleep)

导演:夏纳克·森


可能只有极少的人看过夏纳克这部关于德里的夜间住所的纪录片。观众只能期待能够观赏的渠道越来越容易接触,因为《夜寐之城》的确是一部有魅力的影片:一半是调查性的纪录片,一半是哲学性的实践。



流浪者夏基尔是最迷人的角色之一,他是如此渴望拥有一个在夜晚可以安睡的住所,所以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以适应环境变化,他的宣言给影片增添了惊人的诗意。


他某段话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我们吞噬了黑夜」——这也是《夜寐之城》这部电影所做的。


更多佳作:《岛屿城市》(Island City)《等待》(Waiting)《死生契阔》(Masaan)


2016:《流动电影院》

(The Cinema Travellers)

导演:雪莉·亚伯拉罕/艾米特·玛德希亚


亚伯拉罕和玛德希亚联合执导的这部纪录片没有在院线或流媒体上公映过,不过倒是在各大电影节走了一遭(从戛纳开始),某种程度上是对影片自然生动的故事的肯定。



两人追踪了在散布在印度内陆的、临时的流动电影院,这一传统早在印度独立前就已经出现,如今却几乎销声匿迹了。


影片可以说是来自印度电影影迷的一次尝试,他们在最平常的场景中找到了电影的魔力。


更多佳作:《巴哈旺大饭店》(Mukti Bhawan)《恐惧症》(Phobia)《爆裂号街车》(Autohead)《幸福星期天》(Tu Hai Mera Sunday)《苦涩的风》(Kadvi Hawa)



2017:《罪爱古尔冈》(Gurgaon)

导演:夏克尔·拉曼


《罪爱古尔冈》是近年来少有的独立电影之一(上一部可能要回溯到卡努·贝尔2014年的作品《蝴蝶》),它将「家人」塑造为一头肮脏的、自相蚕食的野兽。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完成表达效果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朦胧的片段而不是讲解式的对白。



所以影片一开始看起来可能像是一部情节驱动的电影(关于一个建筑业暴富家庭中的兄妹阋墙),随后却变得慵懒且梦幻,就像后面的部分是在水下拍摄的。


《罪爱古尔冈》里的人都在做坏事,但影片无意进行评判:它只是观察,就像观察玻璃缸里的一条鱼一样。(观看渠道:Netflix)


更多佳作:《阿拉的安娜卡里》(Anaarkali Of Aarah)《倔强的牛顿》(Newton)《暗魇迷宫》


2018:《索妮》(Soni)

导演:伊凡·埃尔


新词「警官女士」(Madam Sir)——常常用来称呼资历较深的印度女警官——暗示了这种尊敬是献给传统由男性主宰的职位本身,而不是掌握权势的女性的。


《索妮》关于两位女警官的日常挫折——以及一个女警官的动怒意味着什么——影片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它还是对《辛巴》这种大男子主义电影的一个还击:从一个13岁的女孩口中说出「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心痛」——蕴含了比那些大片更多的愤怒和疼痛。(观看渠道:Netflix)


更多佳作:《无痛侠》(Mard Ko Dard Nahi Hota)《黑仙女》(Pari)《塔巴德》(Tumbbad)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权游》还剩一集,烂尾板上钉钉,但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没想过这件惊天大案能拍,才刚播就2019国剧最高分

对刚刚开幕的戛纳一无所知?看了它你就知道了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九折购买

内容转载自菲仕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