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派家居,PID:你的情绪是否在你的控制之下?情绪调节内隐理论预测幸福感|唧唧堂论文解析

来源:欧派家居
欧派家居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Will of Aneta;审校编辑 |悠悠濛濛



本文是针对论文《你的情绪是否在你的控制之下? 情绪调节内隐理论通过认知重评来预测幸福感(Are Your Emotions under Your Control or Not? Implicit Theories of Emotion Predict Well-Being via Cognitive Reappraisal)》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9年2月发表于《个性与个体差异(PID)》杂志上。该研究作者包括Ronnel B.King和Elmer D.dela Rosa。


“一个人可以主宰他所做的事,但决不能主宰他的感受”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控制别人的人也许强大,但控制自己的人更强大”


——老子


研究背景和综述


不同的人对情绪的可控性有不同的信念(beliefs)。以居斯塔夫·福楼拜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情绪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s)几乎没有控制力;而另一些人,如老子,则认为:人们可以对自己的情绪(feelings)有相当大的控制力。本文研究了关于情绪可控性的信念如何与幸福感相关,以及解释这些相关性的理论机制。


1、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Dweck和她的同事发现:人们对诸如智力、运动能力、社交技能和个性特征等个人品质的看法是不同的。


(1)认为这些个人品质是固定的(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持这一理论的人在进行内部和稳定归因时,未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导致失败。


(2)认为这些个人品质是可塑的(增量理论incremental theory)。持这一理论的人会对事件做出更灵活和更符合上下文的解释,面对挑战使用更多的适应性自我调节行为来增加他们成功的几率,也更善于调整,且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二者占据了两个极端,这些信念的差异被称为内隐理论,因为这些信念通常是内隐的,而不是明确持有的。


2、情绪调节内隐理论


Tamir等人证明了人们对情绪调节的内隐理论存在系统性差异。就像智力一样,一些人更倾向于把情绪看作是固定的(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情绪更具可塑性(增量理论incremental theory)。




研究目的和假设


研究目的:


(1)检验情绪调节内隐理论是否与幸福感的积极和消极指标相关;


(2)认知重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通过改变情绪影响的方式来解释一个诱发情绪的事件。实体理论的个体不太倾向于通过重评来修正他们的情绪,而增量理论的个体可能更有动力去重评情绪突发事件)是否能解释这些相关性,即是否会中介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假设:


H1:情绪的实体理论与幸福感的积极指标呈负相关(即,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


H2:情绪的实体理论与幸福感的消极指标呈正相关(即,消极情绪、焦虑和抑郁);


H3:情绪的实体理论与重评策略的使用呈负相关;


H4:重评将与幸福感的积极指标(即,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呈正相关;


H5:重评将与幸福感的消极指标(即,消极情绪、焦虑和抑郁)呈负相关。


理论模型和核心假设如图1所示:描述关键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注:实线表示主要假设,虚线表示协变量效应。


图1


研究过程和分析


参与者:


该研究是在菲律宾一所大型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的。研究人员使用滚雪球技术(snowball technique)联系了对参与这项研究感兴趣的大学讲师。研究人员去了那些为了邀请学生而同意参与的讲师的班级。大学生355人(73%女生,23%男生;平均年龄=18.94,标准差=1.73;二年级=13%,三年级=41%,四年级=46%)。均为师范生,持有初等(Elementary Education)(34%)或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66%)的教育学学士学位。


变量测量:


(1)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采用Diener、Emmons、Larsen和Griffin(1985)的生活满意度量表(5个项目;如,“我对我的生活很满意”);


(2)积极和消极情绪采用成就情感量表(Achievement Emotions Inventory)(Pekrun、Goetz、Frenzel、Barchfield和Perry,2011)的改编版本(Yang,2017)测量;


(3)抑郁和焦虑采用抑郁焦虑患者健康问卷-4(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4:PHQ-4;Koenke,Spitzer,Williams和Lwe,2009)进行测量;


(4)情绪的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 of emotion)测量了由四个题项组成的情绪量表的内隐信念(Tamir等,2007)。两项测试了增量信念,如,“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改变你的情绪”,两项测试了实体信念,如,“事实是,你对自己的情绪几乎没有控制力”;


(5)智力的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 of intelligence)是用Dweck(1999)的智力量表理论的简短的三题项版本来测量的(如,“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不能真正改变你的基本智力”);


(6)认知重评是使用由Gross和John(2003)开发的三题项重评量表的精简版来衡量的。如,“当我想要感受更积极的情绪(比如快乐或娱乐)时,我会改变我的想法”;


除PHQ-4量表外,所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6级量表,分值从1分(非常不同意)到6分(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认可程度越高。


(7)人口统计学变量:询问了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被作为母亲的教育水平进行操作,得分范围从0(未上学)到5(大学毕业)。


数据分析:


(1)路径分析被用来研究情绪调节内隐理论是如何通过认知重评与幸福感和不幸(ill-being)相关联的;


(2)使用路径分析而非全潜变量结构方程建模(fully-lat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因为样本量比较小


(3)参考了多重拟合指标;


(4)通过自举法(Bootstrapping)来检查中介效应是否显著;


(5)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了1000次自举,通过认知重评来测试情绪的实体理论对幸福感的积极和消极指标的间接影响。


模型检验:


(1)以情绪的实体理论为外生变量,以认知重评为中介,以幸福感的积极、消极指标为结果变量,构建路径模型;


(2)智力的实体理论和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被指定为协变量;(3)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智力的实体理论和情绪的实体理论都被假定为外生变量,并被允许自由地相互关联;


(4)控制了协变量对所有内生变量的影响;


(5)除了重评作为情绪的实体理论的中介变量外,还假定情绪的实体理论对所有的幸福感结果都有直接的影响;


(6)所有变量都被建模为路径模型中的显变量。


检验结果:


(1)协变量方面,智力的实体理论、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重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抑郁和焦虑没有显著关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认知重评(β= 0.21,p < . 01),以及不太可能在学校经历消极情绪(β=0.18,p < . 01)。


(2)通过考察情绪的实体理论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的间接影响,检验中介效应。进行了1000次自举,结果表明,情绪的实体理论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的影响是通过认知重评来部分中介的。


综上,路径模型的数据拟合良好,如图2所示:路径模型描述了情绪调节内隐理论、重评和幸福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显示统计上有意义的路径。注:只显示标准化估计;* p < . 05;**p < .01;***p < .001。


图2


替代模型(Alternative model):


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还测试了另一种模型,其中内隐理论(情绪的实体理论和智力的实体理论)被假设为中介;重评假设为外生变量或自变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抑郁和焦虑)作为结果变量。所有其他协变量都保留。路径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数据拟合较差。


picture from Internet


研究结果和讨论


研究结果及解释:


(1)情绪的实体理论与幸福感的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呈负相关,证实了H1;


(2)情绪的实体理论与幸福感的消极指标(消极情绪、抑郁和焦虑)呈正相关,证实了H2;


(3)情绪的实体理论与认知重评负相关,证实了H3;


(4)重评正向预测幸福感的积极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证实了H4;


(5)重评不能显著预测幸福感的消极指标(如,消极情绪、抑郁和焦虑),H5未得到证实。


提出几种推测来解释H5:


(1)幸福感的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有明显的法理学网络(法理学的网络),以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与不幸更相关;


(2)人们对调节积极情绪的信心普遍高于对调节消极情绪的信心,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重评与不幸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也许,人们只是更善于利用重评来提升他们的积极的幸福的状态,而不是降低他们的消极状态;


(3)认知重评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当压力是无法控制的,人没有办法,只能调节自己对压力的反应时,这种方法最有效;当压力源是可控的,人们可以改变情境时,重评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4)需要纳入调节变量,以便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重评只与积极的幸福感指标正相关,而与不同的不幸衡量指标无关。


研究贡献:


(1)证明了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在幸福感中的重要性。内隐理论主要集中于智力的内隐理论,本研究表明,考虑到情绪对人类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情绪的内隐理论也很重要,扩展了内隐理论的研究。


(2)虽然内隐理论的研究人员认为内隐理论的影响具有领域特异性,但同时测量不同领域内的内隐理论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为内隐理论的领域特异性效应(domain-specific effects)提供了直接证据;智力的内隐理论在预测情绪功能方面似乎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情绪的内隐理论预测幸福感和认知重评,证明了其至关重要。


局限性:


(1)所有的测量方法都是自我报告的,可能由于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而存在偏差;


(2)只使用了横断面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因此无法回答有关时间先后次序(temporal precedence)的问题;


(3)没有发现任何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对情绪调节内隐理论进行因果操纵,并在现场实验(field setting)中检验其影响。


未来研究:


为了解决这些限制,建议未来的研究:


(1)考虑收集关于情绪功能的同行报告(peer-reports),以补充自我报告的测量;


(2)纵贯面研究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s)可以用来检验情绪调节内隐理论是否先于(precede)幸福感的结果,并探索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和幸福感的结果之间潜在的相互关联;


(3)干预研究也可以用来检验改变一个人的情绪调节内隐理论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4)本研究没有直接测量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未来研究可以探究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和重评策略与关键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研究总结


(1)本研究对理解有关情绪调节的内隐信念、情绪调控(emotional regulation)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情绪的可塑性似乎是影响情绪功能(emotional functioning)的一个关键因素;


(3)内隐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力的内隐理论上,但有必要超越智力信念,关注其他类型的内隐理论,这些内隐理论可能对人类功能(human functioning)的不同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Ronnel B.King, Elmer D.dela Rosa. (2019, February 1). Are Your Emotions under Your Control or Not? Implicit Theories of Emotion Predict Well-Being via Cognitive Reappraisa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1016/j.paid.2018.09.040.



解析作者:Will of Aneta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更多作者在唧唧堂的论文解析

推荐

订阅


读论文,答问卷,看解析

唧唧堂论文导读,让学术阅读更简单

扫码订阅

内容转载自欧派家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